wang

Jan 17, 2023

京剧一瞥

最近听《台北人》,仿佛那些太太们平日里的生活就只有两样:打牌和听戏。独自是打不了牌的,但是对于听戏,倒是有些感兴趣了。
去年夏天看到过一个苏州昆剧院的采访,题目是「唯美梦境六百年」,具体内容大概都忘却了,但是被采访者,也是国家一级演员的昆曲演员吕佳女士的神态言行摄人心魄的优雅,到今天也印象深刻。不敢妄测年龄,但是既是成绩斐然,想大概已经青春不再了;但是许是经年累月浸淫在婉转而细腻的昆曲里,优雅已经变成刻在骨子里的习惯了。岁月的标记在她的身上完全失去的参照意义,除了令人惊叹的、舒心的「美」之外,我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或许就像站在大卫像前的样子,我想。
作为一个单口喜剧的观众,我一直觉得单口喜剧演员分两种:第一种是质朴的,他们也同样幽默,但是表达能力欠妥,而显得粗糙,甚至过于散漫而随意;另一种则有精心雕琢,那怕缺乏精巧而反复的结构,也至少每一句话都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以合适的方式表演出来,就像是榫卯衔接,分毫不差而又妥帖至极。伴随着碎字、磕巴、口头禅的幽默表演我也会喜欢,但是看一出完美的展示则是另外一种欣赏。
毫无疑问,世界上没有任何艺术比我们的传统戏曲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小时候看电视的时候,梨园台总是会被我无脑跳过的、在任何晚会上我也从来没有关注过戏曲节目,现在二十几岁了,总算瞥了一瞥,居然好看。
传统戏曲有很多,在维基百科扫了一眼,一百多种总是有的。这其中,京剧被视为国粹,而昆曲则独享「百戏之母」之美誉。正巧我喜欢的音频平台有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及讲解,也有余派老生王佩瑜王老板的「城楼观山」的京剧导览。
我自然完全算不上懂的,只是有些浅薄的认识,也权当做了笔记。
「徽班进京始到今,千百戏出留清影。」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至道光二十年到咸丰十年,这个期间经过徽剧、秦腔、汉调的合流,并且借鉴吸收了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到今天两百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算久;但是凭借其魅力,吸引得无数才子学人钻研,在传承之中求变化、在程式之中求不同;梅、程、尚、荀、张······各有特色、也各有其美。唱念做打、文武伴奏、生旦净丑、京腔汉调、十三辙口、七科经纪,极尽繁复,但也正是因此而充满独特的魅力。
美是难以描述的,其实很难讲出自己到底是为何而被吸引。但是就像斯图尔特大法官所讲那句,"I know it when I see it",想来用在这里也是合适的。刚刚看了许多段选段,尤其喜欢《空城计》,那振振的唱腔是很有感染的。当然,谈起京剧便避不开梅兰芳先生,惊讶的是现在居然还能够看到先生的演出录像,等忙过这几天要好好看一遍。

Copyright © 2025 wang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