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了一部纪录片,《迷雾中的孩子》。导演90年代出生在越南东北部山区,大学毕业后,她在2017年开始跟拍北部山区一名12岁的赫蒙族的小女孩儿Di,作为自己的第一部纪录长片。
到影片结束的时候,Di也只有十四岁多,但是她看起来已经像是个大人了。我想起我十四岁的时候,初中二年级,对世界毫无认识。影片开头是Di与朋友们玩过家家,主题是「抢婚」。「抢婚」是赫蒙族的习俗,如果你是个想要结婚的男性,你可以跟家人在新年的时候去到你喜欢的女生家把她「绑架」走,这是被允许的。通常这时候女生只有十三四岁,远未到达十八岁的越南法定结婚年龄。Di后来也经历了抢婚风波,当我看到她在家人眼睁睁下,被三四个男方家人抬着在半空中拼命地挣扎,衣服挣掉了,拼命地呼喊,心里五味杂陈,在震撼中快要碎掉。
这是影片的高潮,也是结局;这大概也是她童年时候悲剧的高潮,它导致童年的结束,却远非悲剧的结局。
我想到《盲山》。在被拐卖当天晚上女生反抗的时候,男方的父母合力控制住她的手脚,从而方便男人强奸了她;在女生多次试图逃跑的时候,全村人齐心协力将她重新抓回来;在警察前来解救的时候,人群聚集在警车四周,嘴里喊着,不能走。他们那儿的「习俗」就是这样的,他们每个人都知道女生是被「买」来的,但是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他们振振有词:你是我花钱买来的,所以就不能跑。他们觉得这整件事情都非常的合理,打破规矩的才是恶人。
就像「抢婚」一样,他们选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抢,甚至让这件粗鄙的事情显得有些喜庆。当Di呼喊着「我不爱他」「我不想跟他走」的时候,人群里叫嚷着「他会是一个好丈夫的」「你去我们家一定会过得开心的」。他们当然感受到了Di的反抗,但是他们心里始终固执地觉得:这种小小的反抗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点不愉快,结婚是一件多么值得开心的事,小女孩儿不懂事罢了。至于Di的意见是否值得被尊重,Di的爸爸解释过了:「你要记住,你是女人,不是男人。」
影片里记录的山区的生活无疑是贫穷的。孩子们常常因为需要帮着家里干农活而没法上学,成年人在水稻田里终日的劳作之后唯一的精神生活就是聚在一起喝酒喝唱歌。Di的家是四面透风的木板房,家具几乎没有。
但是他们其实可以吃的起鱼肉、喝得起酒、不愁白米饭。这有点像我小时候见到的乡村,其实温饱是不愁的。但是封闭。有人会称之为「没有文化」,但是「没有文化」的内核其实是「封闭」。人们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不知道其他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也就觉得自己掌握了全部的真相和真理。他们可以在自己祖祖辈辈的节奏里生活的很「幸福」,但是这种幸福之下埋藏了多少「不幸」而毫不自知?影片有几处问到一些人,「你会说越南语吗」,回答都是否定的。当Di的妈妈得知女儿可能要结婚离开家庭之后,她泣不成声地对着镜头说,Di要是走了,就没人能在我出去喝酒的时候忙煮饭和喂猪了。
我希望我们都可以看到煮饭、喂猪和喝酒之外的事情。照此说来,我大概还可以算是个乐观主义者:如果人们看到了不同的想法和生活状态,是不是就会自然难以对原先习以为常的日子中的问题视而不见?我在做梦。
Di的反抗成功了,她去了家乡外的寄宿中学读高中,并且拿到了国外大学的奖学金。但是没有去读。她跟当地的一个男生结婚了,生了一个孩子。她成为母亲的时候十七岁,比她的姐姐成为母亲的年龄大两岁,但也仅仅只有两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