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Jan 29, 2023

墨水屏与我:从Kindle到Kindle

今天拿到了精挑细选的文石POKE4S墨水屏电子书,调试之后,满心欢喜地读了读《江城》。边读边有一个念头浮现出来:不如把墨水屏与我的羁绊稍微写一写。

从Kindle到Kindle

从Kindle

提起墨水屏,人人都会想到Kindle,我也不例外。2017年我读高二,听说有一份英文杂志The Economist特别好,于是找到PDF版本的文件用我家的喷墨黑白打印机打印在A上,准备带到学校去读。但是我随即发现字体太小,无论是阅读还是划线标注都很不方便。当然,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比如说我可以打印EPUB的版本,多费几张纸而已。但是当时的我正巧是在对所有的数码产品都十分好奇的年纪,并且有了通过科技产品来改善生活质量的萌芽。当然,站在今天去回忆,你也可以说是开始陷入消费主义和生产力工具美好幻想的漩涡,总之,我在几天之后拥有了人生第一台Kindle。
它是Kindle第八代的基础款,售价558元。拆开盒子,看到它的瞬间我有一点错愕:这不就是一个塑料模型吗。或许这样的惊叹对一本电子书来说并非贬损,如果用两个词来描述它,我想会是:廉价又精致。廉价当然是因为它的全塑料机身以及其上的缝隙,同时硕大无比的边框简直可以停十艘航母,但是它拿着很轻,目之所及只有纯洁无比的白色,它像是一个精致无比的玩具。当我开始探索屏幕里的世界,更是被惊叹到:这就是一张纸。我当即宣布,这是我买过好看的东西。它的屏幕只有167ppi,也没有背光,翻页很慢,但是确确实实带我读了许多东西。
如果说我现在养成了什么对于文字的兴趣,它一定功不可没。当时大众的版权意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程度还不像今天,众多盗版电子书和杂志的提供者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资源。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是叫做「书香藏馆」的公众号,作者会每周定时上传The Economist的最新文件(直到它在两年多后被查封);另一个名字记不太清,上面有许多适合Kindle阅读的杂志,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人物》《Vista看天下》《科幻世界》《南方人物周刊》,从小生活在文化沙漠的我哪里见过这些,当时真的如饥似渴的读了不少(不过它后来也被查封了)。
为了写作文的需要,语文老师每周会整理许多素材打印出来给大家读。高中语文老师是刚从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没几年的年轻的女老师,人很温柔,我总是喜欢找她聊天请教如何写好作文。大部分时候是点头称是,偶尔也会争辩到面红耳赤——不过这是另外的主题了。有一次讨论结束之后我询问老师能不能把整理的素材多多益善的发送到我的邮箱(这是Kindle传文档的一个方式),这样我就可以读的更多一点。于是我在之后的每周五都会收到张老师单独的发送,不过作文水平大概提升的也不是十分明显。
在县城的封闭式高中,日常读到什么新鲜有趣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每天晚上下课后从学校里逃出来,原本整理错题的计划尝尝被Kindle上的阅读所打断。我们都知道在教室里看再烂的片子也远比在家看好片子要让人激动,Kindle上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社论也是如此,在那个知识贫瘠的时代,这已经算是很丰富的食粮。更何况我还有「大家·腾讯新闻」(这是一个汇聚了众多优秀作者,时常发布极好的文章的新媒体,在疫情初期因为发布一篇为网信办所不喜的评论文章而被注销,我当时难过了许久),我还有The Economist——以及在跟英语老师讨论题目的时候漫不经心地透露自己在阅读之而在惊讶的眼神中感受到的小小的虚荣的满足(当时的我哪里读得懂)。
总之,直到高考的一年多的时间里,Kindle或许是我妄图看向井外的最佳伙伴。

到Kindle

读大学之后,为了更方便在床上阅读,我给它配备了一个阅读灯,夹在脑门上(它的脑门,不是我的),也算融洽。后来我越看越觉得烦心,于是便作为二手出掉,然后从多抓鱼上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Kindle Paperwhite 3,并在当年的双十一再次因为经受不住消费主义的诱惑而升级成全新的Kindle Paperwhite 4。老实说,KPW3已经能够满足我所有的需要——它升级到了300ppi,并且支持背光,但是面对着更轻更薄、背面是舒适的亲肤材质、正面则是纯平的磨砂屏幕、防水、夜间模式的Kpw4,谁又能忍受得住呢。
在我看来,Kindle作为一台电子书阅读器,最大的优势是便携。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固然好,但是却不能放进我的口袋,也能在晚上躺在床上熬大夜的时候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Kindle是一台很完美的阅读器。它可以使得一个超然的精神世界随身陪着你,在并且你想进入的时候随时欢迎。
我用Kpw4读的书大概也不算多。起初我热衷于下载各种著名文库的大全集,并且沉溺于收藏之中舍本逐末。在经历了无数次痛彻心扉的领悟——以及恢复出厂设置和全选—删除之后,我开始一本一本地读,读完一本,再下载另一本。我开始努力从Kindle万能论中走出来——这个理论常常让人产生Kindle在手,天下便没有我学不会的知识的错觉,并且力图将其打造为无敌的学习工具——我开始逐渐认识到现实,Kindle的唯一价值在于舒舒服服的阅读体验,而并不能让你学到更多。想起放暑假二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上躺在床上时候的神游天外,以及寒冷的冬夜烦闷时在问渠长廊捧读Kindle的四下寂寥,我怀念那些岁月。
但是随着2022年6月份Kindle正式宣布退出中国,以及11月Z-Library被美国邮政检查局查封,我意识到好像Kindle要离我而去了。亚马逊Kindle在中国营收不佳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你可以怪罪于其接近纸质书的定价,或是其不够本地化的营销方式,也可以怪罪于中国消费者版权意识的不够充分,具体的因果链条,我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我十分清楚的是,继续享受Kindle以及围绕其衍生的丰富的盗版资源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我也成长到一个应当为正版付费的年纪了。
我准备在某一个时刻跟我的Kindle说再见了。

Copyright © 2025 wang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