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Feb 01, 2023

《江城》读后

「他是爱这块地方的,我喜欢他。」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我读过一些旅行文学:作家去往异乡,以自己的刻板印象为据点,观察、互动,写作。他们或多或少都是喜欢这块地方的,刻薄如保罗·索鲁,当他到达中国的最后一站西藏,遥望布达拉宫回味,我们也可以读到他对这块土地浓浓的情谊。但是只有在何伟的笔下,我感受到了他的卑微与虔诚:他几乎是单枪匹马的来到涪陵这个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无比遥远的城市,努力融入(尽管许多人下意识地对其冷漠而排斥);对于两国之间的差异和误解,那些许多西方人刻板地以为最不可恕的东西,他尽己所能地认可事实,包容、真诚的沟通,入乡随俗。当他离开的时候,我想没有人会怀疑他的涪陵人的身份。
「19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说,中国人是一个『永远停滞的民族』。时至今日,再也找不到比这更不确切的描述了。」老实说,我甚至有些理解利奥波德所说「停滞」的意思是什么,但是还是很感激何伟的有些刻薄的辩护。一方面,他初来中国的90年代末确实飞速变动,但它能从中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他看到了动乱年代的创伤,看到了农村学生的困境,看到了酒桌上的陋习,也看到了人们的友善和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的热情——尽管常常有些邯郸学步之憾。他笔下的江城和江城的人们是可爱的。
临行前他跟饭馆的好朋友告别,「你得用英语点菜吧,他说,你不可能跟那些人用我们的中文交谈吧。然后,他笑了笑——一想到这就真觉得滑稽,还有这样的国家,既不讲中文,也不卖抄手」,我被逗乐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国家呢,神奇到居然跟江城不同。

Copyright © 2025 wang

logo